免税额和起征点在税法中是两个不同概念,直接影响纳税金额,以下从五个关键方面展开对比分析:
1. 概念定义
免税额:指在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中预先确定的免于征税的数额。当纳税人收入或所得未超过免税额时,无需缴纳税款;超过部分仅对超出部分征税。
起征点: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。当纳税人收入或所得达到或超过起征点时,需对全部收入或所得征税;未达到则不征税。
2. 征税范围
免税额:仅对超过免税额的部分征税。例如,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为每月5000元,若月收入6000元,则仅对1000元部分计税。
起征点:达到起征点后,对全部收入或销售额征税。例如,增值税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次(日)销售额500元(不含税金额),若销售额为600元,则需对600元全额征税。
3. 计算方式
免税额:影响计税基数。计算时需先扣除免税额,再对超出部分按税率征税。例如,月收入70000元,免征额5000元/月,则应纳税所得额为70000 - 5000×12 = 10000元。
起征点:影响是否纳税。未达到起征点不征税,达到后全额计税。例如,月销售额9000元未达起征点不征税,若为11000元则需全额计税。
4. 应用领域
免税额:多用于个人所得税,旨在照顾纳税人的生活、教育等基本需求。例如,工资薪金所得、劳务报酬所得等均设有免税额。
起征点:多用于增值税、营业税等流转税领域,主要针对小规模纳税人或特定行业。例如,增值税起征点适用于个人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的场景。
5. 政策目的
免税额:体现税收公平性,照顾所有纳税人的基本需求,避免对低收入者过度征税。
起征点:侧重减轻低收入群体或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,缩小征税范围,使税收制度更人性化。